
上海,到底有多快呢?
在這里
30km的路程只需要8分鐘的“瞬移”
兩個城市的距離被縮短到了一站地鐵之內
3小時之內,直達包郵區(qū)各大城市……
上海在過往的發(fā)展歷程中,不斷憑借這些驚人的速度刷新著人們的認知。
作為全國乃至世界重要的交通樞紐,上海的交通行業(yè)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,依然以超前的速度奔跑在世界前列,在硬核技術的助力下,一次次突破傳統(tǒng)與未來的“次元壁”。
在洋山港,開啟新航海時代
“城以港興、港為城用。”
在經濟、金融、貿易、科技創(chuàng)新中心之外
上海還有一個很少被提及的身份
——國際航運中心

洋山深水港,又被稱作“東方大港”,其中洋山四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單體全自動化碼頭。它不僅是全球綜合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碼頭之一,更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一路領航,首次將F5G技術應用在港口超遠程控制作業(yè)場景。
用F5G沖浪的港口,到底有多神奇呢?
操作員無需親臨碼頭現場,市區(qū)商務樓內就可以輕松實現百公里超遠程操控。
即便面對突然的天氣變化,仍然可以連續(xù)作業(yè)。數據的實時傳輸實現“所見即所得”,大大提升港口的運輸效率。

洋山港新一代智慧港口的誕生,只是港口數字化轉型的開始。未來,華為將以應用創(chuàng)新+生態(tài)聚合的方式,協(xié)助上港集團進一步打造全場景感知、全場景互聯和全場景智慧的“港口智能體”。
在龍陽路,感受綠色加速度
在上海人的綠色出行方式里
地鐵必須有姓名
但論到能耗
卻曾是出了名的“電老虎”
而如今,“電老虎”竟然成功轉型“發(fā)電廠”,地鐵終于回歸“名副其實”的綠色交通,是什么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轉呢?
答案就藏在龍陽路地鐵站車庫屋頂的光伏板里!
龍陽路地鐵站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3.66兆瓦,年均發(fā)電量約340萬度,大約可供8節(jié)編組的一輛2號線列車跑20萬公里,相當于行駛1560多個來回,老結棍了!
龍陽路的光伏發(fā)電,效率為啥這么高?
這就要歸功于幕后英雄——華為的智能光伏解決方案,將ICT技術與光伏相融合,相比傳統(tǒng)解決方案,發(fā)電量提升2%以上,運維效率提升50%以上,總體度電成本可以降低6%。
除龍陽路以外,上海地鐵已經將10個車輛基地納入光伏發(fā)電系統(tǒng)并網,總裝機容量合計約24兆瓦,年均發(fā)電量約2300萬度。未來,還將有更多地鐵停車基地納入光伏項目的建設中,為上海地鐵龐大的運營網線持續(xù)增添綠色動能。
在高鐵站,享受“云”上之旅
上海人出行為什么如此便利?
全城6個高鐵站
從上海出發(fā)的鐵路網絡覆蓋各大城市
不僅能3小時直達江浙滬包郵區(qū)
更可以實現“千里京滬一日還”

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網絡、眾多線路的龐大數據,上海鐵路局如何保障這一切有序運行?一切都要從它背后的“一朵云”說起。
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新一代技術手段的逐步應用,讓上海鐵路局率先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關鍵“奇點”已經到來,核心系統(tǒng)的轉型和升級勢在必行。
自2019年開始,上海鐵路局在華為的助力下,開啟了“企業(yè)云”的建設。先后構建了數百臺虛擬機,打造了全新的云基礎設施和云業(yè)務平臺,目標以更密集和高效的服務與應用降低使用成本。
但“企業(yè)云”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,上海鐵路局計劃在未來3年持續(xù)通過華為云Stack混合云架構搭建“云上平臺”,逐步實施綜合管理系統(tǒng)上云等工程,真正實現數字化紅利的共享,為全局性的大數據運用提供堅實的“云底座”。
在機場,暢享數字之旅新體驗
很多人對上海的第一印象
都是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開始的
在中國民航局統(tǒng)計的
中國機場旅客吞吐量排行榜上
浦東機場向來名列前茅
每日數萬人在這里登機、轉機
同時暢享候機時的“開黑”、“刷劇”
網絡感到“壓力山大”

浦東機場升級打造的新一代無線網絡,支持5萬用戶終端同時在線,速度從原有的平均下載帶寬2.4Mbps升級至50Mbps,不但較之前提速高達20倍,更為機場數字化轉型提供“加速度”,在持續(xù)提升旅客出行體驗的過程中,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如果將城市比作一具身體
那么交通,則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
只有足夠通暢和發(fā)達的交通網絡
才能將經濟活力輸送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
為城市的高速發(fā)展注入動能
華為將繼續(xù)助力上海交通行業(yè)與時俱進
在數字化轉型時代乘風破浪
激發(fā)網絡源力,共筑數智底座
煥新數字之城
